中國虎網 2017/2/17 0:00:00 來源:
未知
(原標題:中成藥改名將波及廣東多種藥品 專家:不要一刀切_金羊網新聞)
金羊網訊記者 陳澤云 制圖/陳健怡 鼻炎靈、風油精、速效救心丸、云南白藥……這些耳熟能詳的藥名或將改頭換面。國家食藥監(jiān)總局1月11日公開征求對中成藥命名新規(guī)的意見,要求以電子郵件形式發(fā)至總局指定郵箱,2月15日正式截止。廣東是中醫(yī)藥大省,此次改名風波會對廣東中醫(yī)藥市場帶來什么影響,羊城晚報記者采訪發(fā)現,廣東不少藥品也需要改名。
廣東多種藥品“中招”
《中成藥通用名稱命名技術指導原則(征求意見稿)》提出,中成藥命名應避免采用可能給患者以暗示的有關藥理學、解剖學、生理學、病理學或治療學的藥品名稱,如“降糖、降壓、降脂、消炎、癌”等字樣;不應采用夸大、自詡、不切實際的用語,如“寶”“靈”“精”“強力”“速效”,或“御制”“秘制”等溢美之詞。
意見稿提出,該指導原則不僅適用于中藥新藥的命名,也適用于規(guī)范原有中成藥的不規(guī)范命名。對于沿用已久的藥名,如必須改動,可列出其曾用名作為過渡。此前記者在國家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局數據中心查閱發(fā)現,有5000多個產品批文面臨改名的可能。
值得注意的是,作為中醫(yī)藥大省,廣東也有一批藥品卷入改名風波。在食藥監(jiān)總局數據中心國產藥品一欄檢索發(fā)現,常見的藥品,如鼻炎靈和風油精,至少有13家廣東公司擁有藥品批號。“靈”字更是重災區(qū),粗略統計,光是廣州的醫(yī)藥企業(yè),就有101條跟“靈”字有關的藥品批號,涉及鼻炎靈片、感冒靈片、通便靈膠囊等。
記者在國家食藥監(jiān)局“國產藥品”批文數據庫輸入關鍵字“降糖”“降脂”,共有275條,至少有10家廣東企業(yè)產品牽涉其中。記者在國產藥品數據庫中用“中藥”和“廣東”作為關鍵詞檢索,出現2305條記錄。以“中藥”“廣東”分別加“靈”“寶”“精”“消炎”“鎮(zhèn)痛”等搜索,分別得到163、18、42、59、10條記錄。根據記者粗略估計,如果征求意見稿全面實施,廣東藥企生產的幾百種藥品將面臨改名。
業(yè)內人士指出,征求意見稿一旦全面實施,對于廣東藥企的影響不可忽視。
中成藥緣何要改名
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,國家主管部門就已提出對中成藥命名進行規(guī)范。1997年,由衛(wèi)生部藥典委員會編寫的《中國藥品通用名稱》中,明確提出了中藥、化學藥品、生物藥品、放射性藥品以及診斷藥品的命名原則。此次意見稿的命名新規(guī)正是依據通用名稱中提出的各項原則。
國家藥品標準《中藥成方制劑》第1至20冊頒布執(zhí)行后,一旦發(fā)現部分品種名稱存在同方異名和不符合命名原則問題,國家食藥監(jiān)局往往也會要求相關藥品加以改名,比如2000年4月,食藥監(jiān)部門就曾要求一款叫“降脂靈膠囊”的中成藥改名為“脂脈康膠囊”。不過情況都比較零散,不像本次征求意見稿波及面那么廣。
根據食藥監(jiān)部門的說法,此次發(fā)布中成藥改名指導意見,主要目的是加強注冊管理,進一步規(guī)范中成藥的命名,體現中醫(yī)藥特色。
業(yè)內人士指出,改名目的是為了加強監(jiān)管。目前的確存在一些藥企為了吸引大眾眼球、提高銷量,在藥品上打歪主意,“語不驚人死不休”,明明是一般的營養(yǎng)保健產品,硬要扯上“降脂、降壓”甚至“抗癌”功效,“御制”“秘制”等等字眼更是頻發(fā)出現在藥盒上,讓不少急于求藥的患者,特別是中老年患者上當受騙。對于這種涉嫌誤導消費者買藥的現象,必須予以糾正。
對藥品名稱的監(jiān)管趨于嚴格,實際上也呼應了國家層面對于藥品廣告宣傳的相關要求。2016年“新廣告法”禁止使用“國家級”“最高級”等廣告絕對化用語,中成藥名稱中大量出現的“寶”“靈”“精”“強力”“速效”等用語在某種程度上屬于這種絕對化用語。有業(yè)內人士指出,相關部門出臺原則,是為了規(guī)范管理藥物名稱,避免虛假廣告誤導消費者,從而保障消費者利益。
說法
消費者:常備藥改名后不習慣
不過,面對風油精、鼻炎靈,感冒靈沖劑等等家庭常備藥要改名,不少消費者表示很難適應。一位正在藥店購買感冒靈沖劑的市民許小姐告訴記者,“不叫這個名字,難道叫風油液?鼻炎片?聽著好別扭。而且一旦改名,就更難從名字上來區(qū)分是中成藥還是西藥了。”
廣東省營養(yǎng)健康產業(yè)協會秘書長張詠指出,對于營養(yǎng)保健品來說,確實不應該硬扯藥效。不過對于藥品來說,如果已經經過臨床實驗,確實有治療功能的,在名稱上標識功能也無可厚非,這其實也是方便了消費者按需找藥,不能一味按照西藥管理思維管理中醫(yī)中藥。
也有市民向記者反映,自己比較反感“御制”、“秘制”等用詞,但對于一些常用藥含“寶”“靈”“精”等字眼并不敏感,特別是那些上百年歷史的老字號藥品,購買純粹是因為信賴品牌,并不是因為藥品名稱中含有的字眼而沖動消費。
藥企:老字號藥品不宜貿然改名
“一旦意見強制實施,那么現在在售的多款產品要通通下架,包裝材料、說明書、小盒、紙箱、標簽通通需要變更,這部分就增加了不少生產包裝成本。”張詠稱。
對于藥企特別是老字號企業(yè)而言,生產包裝成本還可以計算、承受,改名對于品牌的“殺傷力”更大。一旦改了名字,藥品的市場認知度肯定要大打折扣,企業(yè)還需要花費大量人力、財力進行二次市場培育。
廣東一家藥企負責人汪先生不無憂心地告訴記者,他們旗下有一款產品已經上市30年了,目前銷售也很穩(wěn)定,如果因為含有“靈”字就要改名的話,前三十年在市場推廣上的努力可能就前功盡棄了。他指出,這種上市幾十年的還只是新藥,對于那些傳承上百年的中成藥而言,其蘊藏的品牌價值更為深厚,貿然改名的話,不利于對中藥文化的傳統和保護。“《中醫(yī)藥法》里明確了一批受保護的老字號藥企目錄,是不是也可以設立一批受保護的中藥名單,讓它們可以沿用傳統的名字呢。”汪先生建議。
也有部分廣東藥企表示還在觀望狀態(tài)。“正式的通知還沒有下來,現在我們也很難做什么準備。改名涉及的程序很復雜,中藥作為復方藥也很難像西藥那樣起名,如果真的要改,希望有更具體的細則指導。”有藥企負責人稱。
專家:改名不要一刀切
廣東省營養(yǎng)健康產業(yè)協會秘書長張詠指出,本次中成藥命名新規(guī)從1月11日公開征求到2月15日正式截止,只有短短的1個月的時間,再加上中間還隔著一個春節(jié),留給社會各界提意見的時間太短。張詠肯定了政府加強監(jiān)管的措施,不過他也指出,中成藥改名新規(guī)政策的出臺應該進一步聽取各界的意見,做到統籌兼顧。大面積、一刀切的改名對于中成藥行業(yè)的影響太大。
“已經通過審批的藥,現在要改名,那么這個包裝成本、市場推廣成本的增加完全由藥企來承擔是不公平的,政府層面是否考慮給予補貼?已經在售的藥品,是否可以延長過渡期,讓它們銷售完畢……這些具體的內容都是要加以考慮的。”張詠建議道。
濫用“純綠色”屬欺詐要受罰
國家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總局日前發(fā)布《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》(征求意見稿),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。意見稿明確了包括產品欺詐、標簽說明書欺詐、食品宣傳欺詐等在內的多項欺詐行為,并規(guī)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。
意見稿提出,以網絡、電視、廣播等方式宣傳食品,如有使用“純綠色”“無污染”等夸大宣傳用語、以轉基因食品冒充非轉基因食品等情形的,均屬于食品宣傳欺詐。
其中,使用“純綠色”“無污染”等夸大宣傳用語等6類欺詐行為,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,并對直接責任人處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。以轉基因食品冒充非轉基因食品,在處以上述罰款的同時,還會依照食品安全法相關規(guī)定再次進行處罰。(新華)
編輯:李禹